始建于1962年的马鞍山林场,近5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000余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98.8%。
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
“习近平总书记看得很细,提的问题很专业。”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冰回想当时的场景说,“我们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进一步研究好、传承好、保护好、宣传好民族历史文化,以更有力的举措,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焕发出更大活力。”
队员们纷纷表示,今后要努力把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改编成人们喜爱的歌舞、小品等艺术形式,传递好党的声音和关怀,给百姓送去更多欢乐。
7月15日,在赤峰博物馆,《格萨(斯)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巴扎木苏(前排右二)和团队一起表演节目。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15日上午和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和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了解民族团结融合等情况。
喀喇沁旗委书记高希华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访农户、下林场的场景时,深有感触:“习近平总书记跟老百姓特别亲,和群众聊天、握手,细致地询问大事小情。”高希华表示,,他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落实为实际行动,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一户一户研判,扎扎实实帮扶,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实实在在地惠及百姓。
回访中,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干劲十足。大家表示,全区上下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各族人民要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开创模范自治区的新业绩。
共同浇灌民族团结的幸福之花
这是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的民族融合小课桌(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张国利自豪地对记者说,我家就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个小家,全家三个民族、四代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就是最好的日子。
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也在其中。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曾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看一看。“习近平总书记跟我说,‘你的邀请我一直记在心上,今天我履约而来,就是要实地看看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谈起这次又见到习近平总书记,赵会杰心潮澎湃,“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承诺的脱贫攻坚目标就快实现了!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
7月16日,内蒙古大学学生包高娃在图书馆学习。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接地气的文化永远不会过时
盛夏的内蒙古自治区,芳草连天,山川壮美,风景亮丽。
7月16日,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右)回到村庄后,询问贫困户沈占阳的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亲切问候了家里每个人,还看了厨房、饮水机、洗手间等设施。这些生活中的小事,习近平总书记都记挂在心里,我们感到特别温暖。”65岁的张国利说,他家四世同堂,10名家庭成员由蒙古族、满族、汉族三个民族组成,“看到全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习近平总书记还称赞我们是‘民族团结之家’。”
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调研指导自然资源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来到自然资源政务大厅,同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交谈,了解开展主题教育和落实便捷高效政务服务等情况。
内蒙古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大学。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一路回访,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让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备受鼓舞,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的心力不断凝聚,构筑万里绿色长城的豪情洒满四方。
“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保护好生态环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殷殷嘱托。
这是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景色(7月1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林场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顶着烈日,沿着崎岖的护林小道,步行进入林区察看林木长势,还详细了解护林员们的工作、生活、家庭情况。”喀喇沁旗林草局局长赵连奎说。
“座谈时,我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斜对面,认真聆听他的讲话,感触很深。”喀喇沁旗马鞍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叶阳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更坚定了我们不断奔向美好生活的信心。
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的情景,兴安街道党工委书记孙明涛说,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工作。“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抓好民族工作载体建设,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让各族群众都参与进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进步。”
7月16日,在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的排练大厅,乌兰牧骑队员在排练节目。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培养为民族谋复兴的骨干栋梁
牢记嘱托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
这是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农户张国利(前排左二)一家人的合影(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未来的竞争是年青人的竞争,今天的年青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栋梁。”学生郭晓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用他的真心与真情与同学们交流,让学子们感受到党和国家对青年人寄予的厚望。在未来成才的道路上,我们青年学生唯有砥砺奋斗,用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临潢家园社区有蒙古族、壮族、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4000人,占总人口的36%。
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同来自赤峰市的10名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围坐在农家院里,问变化、话成就、谈发展。
盛夏七月,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农户张国利家的菜园里,茄子秧、黄瓜藤上结满果实。
赤峰博物馆多年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包括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蒙古汗廷音乐、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等。《格萨(斯)尔》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说唱时可清唱,或用马头琴等伴奏。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排演大厅时,我们正排练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目。习近平总书记说,乌兰牧骑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永远不会过时。”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兴安街道乌兰牧骑队长张娜激动不已。
马鞍山村位于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属于重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近年来,当地结合实际,重点依托山葡萄和乡村旅游两大主导产业,综合运用健康、教育、生态等措施,使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63%。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的文化工作队,1957年诞生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2017年10月,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的成长和进步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前夕赴内蒙古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强调,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这次他考察的临潢家园社区和马鞍山村,正是对“守望相助”这四个字的生动写照。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利平说:“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将主题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而且要真学、真懂、真信、真做。”
“我们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成强大的工作动力,巩固好现有成果,继续做好帮扶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刘叶阳眼神坚定地说。
赤峰历史悠久,这里有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展示这些文化的赤峰博物馆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第二站。
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乌兰牧骑排演大厅内欢声笑语、琴声悠扬,社区群众在乌兰牧骑队员指导下载歌载舞。
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