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华为鲲鹏、安谋中国等生态型项目,推动高性能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赋能各行业转型升级,加速构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创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布局落地高新技术服务项目52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5家,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支撑能力持续提升。
其中,以“鹿溪智谷公园城市示范工程”为带动,天府新区正推进由“公园中建城市”向“城市中见公园”进阶,全方位营造“处处皆公园、时时见场景”的城市氛围,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公园”,为创新创业和高品质生活提供生态支撑。
此外,已落地精准医学、亚信安全等3个市级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涵盖技术研发、国际交流、产业孵化、综合服务等功能的高水准产业研发服务集群加速形成;布局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以国际技术引进、交流合作为重点,着力构建国际科技创新转化体系。
鲲鹏生态产业园是天府新区为构建鲲鹏生态聚集区、软硬件适配基地打造的100万平方米产业园。不久前,成都市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鲲鹏产业工作方案的通知》并明确:2025年鲲鹏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成为全国领先的鲲鹏软件生态基地、鲲鹏硬件制造基地和鲲鹏应用示范基地。
此前,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为引领,统筹推动“一核四区”联动发展的战略布局。“一核”是位于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学城,“四区”分别是位于高新南区的新经济活力区,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未来科技城,高新区与双流区共建的天府国际生物城,以及位于高新西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据成都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成都科学城以建设新时代公园城市为目标,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准确把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示范区(全省数字经济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服务核心承载区”三大功能定位,着力构建“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居”的新型城市社区,为成都建强全国科技创新“第五极”提供坚实支撑。
以国家创新战略为驱动争做科技创新“后浪”
天府新区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科学城依托林田河湖等多样态自然生态资源,按照“1436”总体思路,通过实施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白沙湖、天府绿道等生态先导型项目,已初步构建起公园城市山水林田湖全域生态骨架。
图为天府新区兴隆湖畔新经济产业园。天府新区供图
目前,成都科学城立足争创天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发展目标,瞄准国家重大战略,聚焦航空航天、核能与核技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空间天文等重点领域,落地成都超算中心、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7个,引进中科曙光先进微处理器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6个,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37个,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起步建设于2015年的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99.3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约40平方公里,规划布局独角兽岛、天府新经济产业园、凤栖湿地产业园、鹿溪智谷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基地等5大产业社区。
目前,成都科学城已规划建设高品质产业载体540万平方米、人才住房144万平方米、学校24所、医疗设施22处,,园区商业不断丰富,环兴隆湖产业社区趋于成熟;以天府海创园为核心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精心营造“出门即公园、处处皆场景”的优越环境,构建开放共享、科技时尚的社区生态。
据了解,成都科学城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通信、软件开发、信息安全和网络视听等6大重点领域,引进海康威视、商汤科技等重大项目80余个,汇聚新经济企业9800余家,推进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聚集发展;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完整、产业聚集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体系,初步打造“计算基础设施—软件算法及平台—行业产品及应用”的产业链。
原标题:成都科学城:神仙颜值下的“后浪之城”
成都科学城还着力构建高度契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品质生活圈,全面加速推进综合配套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立足区域高知化、年轻化、高收入产业人群特点及其需求,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此外,成都科学城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高技术服务业,促进区域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积极创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布局落地各类高技术服务项目52个,为加快产业功能区建设、服务成德眉同城化发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在召开的成都市两会上,成渝共同推动西部科学城等重大工作落地落实,是备受瞩目的大动作。
以人本需求为导向争做未来城市“后浪”
以高新技术服务为支撑争做区域协同“后浪”
成都科学城——这个创新驱动的“后浪之城”,自带光环。
同时,成都科学城深入实施“天府英才计划”,落实产业扶持、医疗服务、子女就学等配套保障,吸引13.8万本科及以上“蓉漂”青年人才落户,为成都科学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