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每年9-10月,丹顶鹤都要向南方迁徙过冬,上海是其南下越冬路线的一个重要的迁徙点。据传,上海浦东的航头地区曾是丹顶鹤栖息地,有史书纪录唐代大墨客李白和刘禹锡都曾来过当地,并写下不朽的鹤诗。
据介绍,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于2017年8月在原小兽园和豹房地块进行改扩建,建成之后的展区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不设“园中园”门票,凡购买上海动物园门票皆可进入参观。
乡土动物区成员——果子狸
狗獾: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上海现存体型最大的兽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狗獾广布于上海郊区。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野生狗獾的数量日益稀少。从2003年开始,市野保管理部门联同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狗獾的生态恢复项目,用了10年的时间建立起了一个可供狗獾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狗獾的野外种群得到了发展。
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是国内第一家以“乡土动物”冠名的展区,以上海湿地生活环境、丘陵密林自然形态为特色,尽量让动物生活在模拟自然的展区里,表现出其原本的天性。走进鸟区可以看到,整片区域由湖面、浅滩、溪流、小岛等湿地景观组成,不仅有利于展示鸟类的自然行为,还能吸引许多本地的野鸟,丰富了整个鸟区的自然生态。而在獐和黄麂的展区内,斜坡、草坪、灌木丛,足够大的空间满足了小鹿们躲藏、奔跑的需要。貉、狗獾、猪獾等小兽展区则营造了以灌木、水池它们喜欢的生活环境,并辅以各种树洞和土穴。
貉:正宗的上海土著动物,是一种小型而古老的犬科动物是一种古老的犬科动物。在上海动物园就生活着野生貉,运气好游客还能在道路旁及灌木丛中“瞄”到它们。近年来,有好几则关于在上海住宅小区内发现貉的新闻,野生貉在上海地区的遇见率呈上升趋势,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上海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改善。
“人造”食物链提升小动物福利
三万平米湿地丘陵营造“家”的环境
随着人们对自身环境的日益重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人类和动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上海动物园表示,长久以来园方一直在努力从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转变,将野生动物科学研究、综合保护、科普教育和生态保护宣传作为重要使命,并付诸行动,乡土动物区的建成即是一次重大的实践。
乡土动物区成员——华南虎
你能在乡土动物区里邂逅它们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4月22日报道:今天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正式开放。园区以上海湿地生境、丘陵密林生境营造为主,展示在这两种生境中栖息的动物物种,既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水獭、獐、豹猫、华南虎、东方白鹳等,也有猪獾、狗獾、貉、绿头鸭等本区域的代表性物种。
乡土动物区成员——水獭
东方白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上海动物园于1982年实现该物种的国际上首次繁殖。东方白鹳的种群在上海地区主要分布于南汇东滩、横沙东滩、崇明东部和北部。近十年来单点单次最高数量10只(2017年11月,横沙东滩),近年来种群数量不稳定。
华南虎:中国特有的虎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根据上海各县志和乡镇志中的记载,最早记录今上海地区有老虎活动的踪迹是从元代开始,共有20余次老虎在上海活动的记录。但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在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后,上海地区再也没有老虎的踪迹了。上海动物园作为华南虎种群保护与复壮的发起单位,围绕华南虎种群保护的相关项目已经开展。
细心的游客会发觉,展区里安放着各种造型的大小树杈,有真有假,看似杂乱,其实别具匠心。“它们都是供动物消遣娱乐的神器,还原了动物在野外的生活环境。”工作人员揭秘。
獐:上海地区重引入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就有獐的分布,在19世纪末其数量还相当多,曾一度充溢于青浦、奉贤等地的市场。但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20世纪初獐在上海地区绝迹。2006年开始进行獐的重引入,开创了国内大型哺乳动物重引入城市绿地的先例。目前在上海明珠湖公园,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华夏公园,都有獐的圈养种群。
乡土动物区成员——丹顶鹤
在鸟区的湿地环境里,种植了很多水生植物,并放养了部分小鱼、螺和蝌蚪。动物园在岛上还搭建了一个“昆虫旅馆”,选择了生态环保的材料。在一些废弃的科普木盒里,放置了稻草、枯树枝、枯树皮等材料,以便吸引不同的昆虫。这些昆虫和部分水生植物同时也成为鹤类的食物。与此同时,饲养员还会不定时投放一些面包虫和蟋蟀在岛上,让鹤类自行捕捉。
乡土动物区成员——黄麂
乡土动物区成员——獐
以往,游客们总是更关注大熊猫、狮子、金丝猴等明星动物,却对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动物不甚了解。其实,上海是一座建立在湿地上的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着长三角地区近90%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我们定义的乡土动物,迷失传奇页游sf,是指在上海或周边邻近区域生活的,或历史上在该区域有分布但现在消失的野生动物。”动物园相关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