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山脚下中华始祖堂中展出的一张照片定格了另一个寻根故事。“1988年,两岸隔绝状态结束不久,台湾老兵组成的探亲团踏上大陆后直奔黄帝陵,他们手持祭文,肃穆而立,胸前印着的‘想家’‘西望乡关何处是,梦里家园路迢迢’等字样,把从台湾带来的日月潭泉水、阿里山泥土等祭品供奉在始祖陵前,饱含热泪读完祭文。”中华始祖堂讲解员杨红莉说,“离开时,探亲团还带上了黄帝陵故土返回台湾,以慰思乡之情。”
“桥山龙驭”源自黄帝乘龙升天之传说。司马迁云黄帝“有四妃,生二十五子,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后人感念黄帝“创文明,开草昧”,期盼他如松柏不老,铮铮不朽,遂想象其在荆山铸鼎后得道成仙,驾驭飞龙直上丹霄,正如李白诗云,“黄帝铸鼎于荆山……骑龙飞上太清家……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
自春秋战国以降,黄帝因有圣德,使“民安居”,使“万国和”,逐渐成为“高山仰止”的华夏民族精神文化符号,曹植赞黄帝“氏云名官,功冠五列”,李白曾幻想“从风纵体登鸾车……侍轩辕”,梁启超称黄帝“考文教算明历元”,“山河锦绣烂其明”,孙中山更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之语称赞黄帝之盖世功勋。
作为晚清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一生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表达思念故乡、怀念先祖之情。他曾写诗感叹“人生亦有祖,谁非炎黄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在诗作《题沧海遗民台阳诗话》中,他写下了“埋碧可怜黄帝裔,杀青谁做素王臣。请将风雅传忠义,斑管重回故国春”的感人诗句。
199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发生的一幕,至今让黄陵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延平难以忘怀。从1991年起,他曾数次参与祭祀黄帝陵活动。“当时,轮到美籍华人科学家张良洲恭读祭文时,他将祭文举过头顶,三叩首后全程跪读亲笔撰写的祭文。当读到写国难危亡、民族团结一心奋起反击的内容时,他几乎哽咽难耐。”
薪薪香火 绵延千载
如今,每年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就是在祭祀大院举行。自2006年祭祀黄帝陵典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祭祀程序更加严格,祭祀规模更加庄严隆重。
站在大院广场上,西侧的“闻天”大鼓有响彻九州大地之势,东侧的“龙魂”大钟高3.8米,重约12吨,庄重凝练,博大精深;广场北端的祭祀大殿是由36根石柱合围而成的方形空间,中央是黄帝的巨型石刻浮雕像,屋顶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大殿整体呈“天圆地方”之感,也寓意黄帝之功绩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及至近现代,千百年来,黄帝文化是团结各族中华儿女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表现。”张茂泽说,“特别是到民族危亡、亡国灭种之际,黄帝始终是凝聚炎黄子孙团结御敌的重要纽带,更能激发国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之志和爱国情操。”
过了碑亭,便是“人文初祖”大殿,这里曾是轩辕庙中祭祀黄帝的正殿,正中供奉着轩辕黄帝的全身线性浮雕像。此像以山东武梁祠东汉画像石为蓝本,采用墨玉雕刻而成,高3.9米,重11吨。像中的黄帝步履向东,左手前指,又回首西望,神情专注,衣冠简朴,仿佛正率领远古先民“辟地黄河及长江,大刀霍霍定中原”。
祭亭中央立“黄帝陵”碑,由郭沫若所书,亭后方是黄帝陵寝。陵高3.6米,周长48米,是青砖拱卫呈环丘状的土冢。陵冢之上,长着数棵参天巨柏;陵冢正前方立一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
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碑……轩辕庙中的一座座特殊碑刻,见证着全体中华儿女“血浓于水本同根”的爱国情。据统计,全球华人规模性地“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始于20世纪90年代。截至目前,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
轩辕庙始建于西汉初年。“汉朝开国后,高祖刘邦规定凡天子陵寝旁必设庙宇,遂在黄帝陵侧建轩辕庙;唐朝大历年间,此庙经过数次大修;宋太祖年间,因山体滑坡,将轩辕庙迁到今址。”黄帝陵管理局讲解中心副主任郭婵介绍说,“黄陵民间用四句话加以总结:汉代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无论谁来当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沿着广袤的黄土高原一路向西,在陕甘交界地带的子午岭支脉上,有一三面环沮水、远观似长桥的峰峦耸翠之地——桥山。
“桥山古柏绿苍茫,日月潭深泛银光。”多年来,每年清明时节,台湾同胞会共同挥锹、培土、浇水,将一棵棵“连根柏”种植在桥山之上。如今,他们种下的“思源林”根深叶茂,苍翠遒劲。
俯瞰黄帝陵。 受访单位供图
黄陵祖上松柏老,枝枝蔓蔓皆同胞。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中华民族的祖陵,黄帝陵已成为无数华夏儿女寻根问祖之地,也见证着很多“远方游子跪桥陵,泪眼苍茫暮霭轻”的祭陵故事。
“桥山古柏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是天然的古柏群,而是千百年来由谒陵人、护陵人和当地百姓逐年栽植的。”黄帝陵管理局宣教科科长杨晓强介绍说,“黄陵县地处关中与西部边塞的必经之地,,古时战乱不断,黄帝陵古柏却保存至今,这离不开历朝历代官方和民间的重点保护。”
“向往故园,日夜祈救。八年战争,民族更生……察功族德,日月光明。时将周岁,特向告祭……桥山苍苍,河渭汤汤,千秋远祖,尚其来飨”,祭文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台湾同胞浓浓的家国情缘。
九州同祭 华夏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