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时是这么一个教训,如同总结:“这样的人又比孩子聪明多少?孩子见了熊熊燃烧的火炉尚且知道畏缩,而他们即使面临地狱之火也毫不发憷;孩子感到羞怯时恨不能寻个地缝钻进去,而他们却个个显得肆无忌惮。莫非这便是他们所强?倘若不把我们手中之物分与他们以防劫掠,或是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便要反目抛弃我们。莫非这就是我们寻求向往的家园。”这样的解释和阐明,也构成了语言结构的力量吗?
徐芳:您是精通8种语言的哈萨克族作家,您也是第一个作品被翻译到哈萨克斯坦的中国当代作家。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7日出访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盛赞中哈传统友好,倡议采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文学也是美学。要用美的视角去关注生活,关注人物,关注自然,关注世界,把生活中的美发掘出来奉献给读者,这是作家的责任和义务所在。我主编《中国作家》时曾提出“用最优美的中文,写最美好的中国人形象,为全世界热爱中文的读者服务”的办刊宗旨,得到社会认可。小说又是含蓄表现艺术形式,所以,作家反映的主题具有寓意,往往觉得具有寓言化了的意味也很自然。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引用了哈萨克斯坦伟大诗人、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的话:“世界有如海洋,时代有如劲风,前浪如兄长,后浪是兄弟,风拥后浪推前浪,亘古及今皆如此。”这句话出自《阿拜箴言录》,中文译本的翻译也是您——2015年,您还荣获了哈萨克斯坦金质国际奖章。授奖词说,艾克拜尔·米吉提为哈萨克文学艺术作出了特殊贡献。“一带一路”带来的文化交流,是否已为我们画出一条世界文化的星河?
艾克拜尔·米吉提: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宏观概括了新疆的地域特点。新疆作为西域在人类交通史以陆路交通为主时代,成为丝绸之路要道,连接欧亚大陆与中原腹地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艾克拜尔·米吉提:语言的力量是要依托思想才能直击心扉;同样,思想如果没有语言的支撑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我是《阿拜箴言录》的汉译者。1994年的10月,我用一个月的时间,把《阿拜箴言录》译成中文。《阿拜箴言录》译成中文以后,很多读者从外地赶到北京找到我,要我给他们签名。我觉得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像阿拜这样伟大的哲人,是起到了一个思想启迪者的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推进,一条世界文化的星河正在形成,这是“一带一路”各国所期待的新的文化现象,也令世界瞩目。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细节叙事艺术,通过细节构建情节,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其核心是人。所以,我一直在关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和命运轨迹。我写作是用汉语,但是,描述那些草原生活背景时,又是在用哈萨克语思维,再转换成汉字落在笔端,因此语言似乎有别于他人。
【嘉宾介绍】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著名作家。1979年凭处女作《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三次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多次荣获其他文学奖项。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原主编。是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作品被译为多种外文和国内少数民族文字。2015年12月获得哈萨克斯坦国际金质奖章。
阿拜有他思想的锋芒。他说的每一句话现在我们都可以引用,但是他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人类共同弱点,到今天依然存在。显然,人类的弱点是不需要继承的,是一代一代自然相传的。只有人类的优点需要我们继承。所以,在这一点上阿拜的作用是伟大的,他不光是哈萨克人的,他是我们人类共同的一种思想财富,一种文化财富。当然也是语言艺术——文学财富。
阿拜是一个文化名人,他既是哲学家,又是思想家,又是诗人,又是作曲家。他谱写了28首歌。哈萨克的大调歌曲,大概是从阿拜开始的。例如《无风的夜,月光明媚》(Jelsiz Tunde Jarekh Ay),就是阿拜的歌曲。他的这些歌曲迄今传唱,成为哈萨克音乐宝典。
徐芳:“丝绸之路”的解读方式有无数种,它包含的信息太多,在推进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文化既是内容,又是形式,既是手段,又是目标。通过文化这种有效的“黏合剂”,就可以把不同的国家、不同宗教、不同人群,把中国和世界粘合起来吗?应和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的文化界又该如何跟进关注这一伟大战略的细部与深度,您又是怎么把目光凝聚在这一宏伟的蓝图上的?可否介绍一下目前“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成果?
艾克拜尔·米吉提:“一带一路”横跨欧亚大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在这里交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以为其中民心相通尤为重要。民心相通就是文化沟通,而文化的核心是鲜活的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影视产品。在沿着“一带一路”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同时,首先应当加强民心相通。各国人民只有民心相通了,“一带一路”就真正畅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