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我省人口数量与企业数量之比为162∶1,而部分先发省份是20∶1。安徽亟须“引爆”创业激情燃烧的岁月。
报告对此作出明确部署:全方位优化发展环境,出台强有力支持政策,“迅速掀起民企招商潮,激发全民创业潮,推动徽商‘凤还巢’。 ”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幸福不会从天降”,引起广泛共鸣。创业者们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也为更多人打开幸福之门。让创业者们“大展身手”,是建设美好安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的“幸福密码”,也因此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
激发创业热潮,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更大创新。黄山代表团在讨论规范太平湖网箱养殖时,建议农民以参股方式组建规模化渔业公司,在公司做大做强过程中,获得持续的分红收益。
李贵华代表是一家民营制药企业创业者。他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作为科技型创业企业,想把人才留住需要花太多心思。比如,公司通过工会设立了大病基金,帮助员工解决看病难问题,希望通过这些办法温暖员工的心。 “企业吸引、留住人才的成本很高。 ”李贵华说。
凌宁代表建议,在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中,应当形成一种滚动式的扶持机制:政策制定部门要多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面临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出台举措,动态地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
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最重要的经营主体,农业合作社也面临一些特殊困惑。陈长贵代表说,迷失传奇SF,企业固定资产可以抵押,但农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农业机械装备却不能作为固定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很难获得更大的信贷支持来壮大经营规模。
“我们企业有1000多人,很多原来都在外地打工的人,在我们这里工作后,都开始在县城买房,成为真正的市民。 ”雷忠平说,从公司员工生活的变化可以看出,在县域的工业化进程中,让更多人创办企业,就会让本地人能够在本地工作,“空巢家庭”、“留守儿童”等问题有了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政策制定部门要多到企业调研,动态地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创业进程中
美好乡村建设,同样需要“草根”创业者们疯长的劲头。来自泗县三星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王琼代表,原本在一家农业科研机构工作,后来回到家乡创办合作社。如今,这个合作社社员已达520人,年出栏量达6万头畜禽,入社的农户每年增收超过2400元,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高出3000多元。“合作社是真正的民办民管民收益的组织,对老百姓致富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 ”王琼说。
款难贷,物难出,人难留……创业者们的烦恼着实不少,而且大城市与小城市不同,小城市与农村又不同
来自广德县的雷忠平代表,是较早的“凤还巢”创业者。 2003年,他带着在上海打工积累的经验与资源回到家乡广德县创业。如今,他创办的企业产值已达9亿元,纳税超过4000万元,有了点“小巨人”的模样。
一个“凤还巢”企业,让1000多人在县城安居乐业。城乡一体化,离不开“草根”创业者向上生长的冲劲与活力
在县城创业发展的雷忠平代表除了感到人才匮乏外,烦恼又更多出几分:县级金融机构存款少,受银行存贷比限制,可以贷给企业的钱更少了,融资难在县一级表现更突出。另外,几乎所有的县城都不是快速交通网的节点,货物进出难,物流成本高、节奏慢,也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
“融资难”是创业者普遍面临的难题,自然也成为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焦点。陆亚萍代表建议,建立中小企业新型投融资平台,特别要有更加完善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薛冰代表专门就农村金融体系完善提出建议,认为应当鼓励民间资本以组建小额贷款等形式进入农村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