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游戏!快乐分享!
上一篇:粘土无人岛评测:海岛休闲风的生存游戏 下一篇:PhotoFast展出i-FlashDrive 在iOS与Mac间传档

灰色天空:中学里的那些“混子”

作者:王旭清,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为什么学校里会产生混混秩序?他们的世界是怎样的?他们的存在又告诉我们什么?

来源: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

再看大混子圈,也不说他们是不是天生善良懂得交往,但圈内确实没有保护费的关系,也很少欺负人。除了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大混子,这个圈的其他孩子更像是想靠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己。至于为什么,或许和他们长期缺少保护和安全感有关。

大部分人都属于中间普通家庭,他们的家庭分工、关系状态、相处模式、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以及态度都很相似。就是这样相似的普通家庭,孩子会选择完全不同的伙伴。事实上,孩子虽然受家庭影响,但并不被家庭决定。孩子所处的社会互动环境,除了家庭,还有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校园中、课外时间、网络上等等。这些父母老师看不见的互动,会深刻地影响他们对社交关系的认识,形塑他们的交往习惯。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后天的习得与塑造。

微信图片_20200315174137.jpg

比如之前提到的那个深圳转学回来的男生,他家里有5个孩子,父母忙于做生意没空管他,其他兄弟姐妹都比较优秀,父亲无视他,母亲虽然管,但都是暴力管教。这孩子从小学就开始混,圈子主要是同住一片、家庭条件都差不多的外地孩子,年龄相差3-4岁。他们混起来主要是为了不被别人欺负,等到了可以干活的年纪就“金盆洗手”。转回老家后,他被小混子欺负,自己势单力薄又不想告老师。他有一句话:“他们(本地小混子)非常强势,非要听他们的话,就好像你身上的金子会被夺走一样”。在他眼里,那些小混子既没有头脑又心理变态。

学校里有个被称作混子的群体。他们不好好学习,爱捣乱惹事,让老师学校颇为头疼。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欺凌等等就是他们干的事。之前我一直把他们看成不懂事,调研后改变了看法。

当然,这个孩子比较特殊,混得早也懂事早。其实再过一两年,像他这样的孩子就会明白混圈子是多么没有意义的事,或许还会为自己蹉跎岁月而懊悔。其实,再如何老成毕竟也还是孩子,积累太多复杂的社会经验,反而对向善向好起负作用。该简单的时候太复杂,会误人。习得了太多复杂与阴暗,成长的负担会异常沉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要不学习,不论性格、品质、家境上有何差异,都是混日子的同类。集体游离在课业学业生活之外,又缺乏约束管教,他们便自己行动起来定义校园生活,混混圈也就形成了。圈内人不理解圈外的生活,圈外的学生也不了解他们。

至于欺弱,可以解释成一种力量表达。孩子欺负孩子,不是为了占有对方的钱、名、权等等看得见的资源,而是要伤害这个人本身。通过伤害弱者,获得强大的虚荣与满足。这种强本质上是一种极度的弱,必须通过凌驾于弱之上才能存在。欺负人,尤其是孩子欺负人这种损人不利己,从理性上看毫无价值的事情,是人类行为中真实存在的一部分。如果说复杂的人性一般都被个人掩藏在看不见的内心角落,那么群体往往会成为这种复杂的保护伞和放大器:越是弱越会想要通过加入群体、获得群体正义来慕强,然后欺负弱者来维持这种强。

就拿混混圈的孩子来说,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出身,但在混日子的过程中会结交不同的人,混着混着就混成了两种人,一种跟着小混子学会了作恶,另一种跟着大混子经历了复杂。

总之,混混圈的孩子在一片灰色中完成了对社交和关系的习得。在没有法律、纪律和制度约束,没有人管教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不自觉地就会用暴力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无论本性如何,这些孩子都在混日子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他们会不会因为缺少法律意识、心理扭曲、社交和学业困难误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呢?未来的社会又该如何安置他们呢?

“混”是孩子自己组织起来的一种校园生活方式,就像学校制度下的一片阴影。这个圈子门槛不高,有自发形成的规则,是心思游离在学习之外的那些孩子打发时间的好去处。这次调研的学校混混不少,但大都比较克制,大事没有小事不断。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大混混们对学校妥协,确保了圈内基本秩序。从一些广东转学回来的孩子的讲述中可以大体推断,如果这个塔尖的人被纵容,结果很可能是校园的黑化。

正因学校管不了太细,便产生了一大片灰色领域,聚集着混日子的孩子。只要不被发现,不被开除,这些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来定规则。他们会确定怎样的规则?有两条:1.仗势欺人;2.暴力(势力)威慑。显然,规则的核心是暴力。谁拥有多人成势的暴力能力,谁就是强者,就有实力欺负弱者。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共同使用暴力的关系?强者为何欺弱?谁又不会欺弱?

这样看来,小混子和老实人都是普通家庭出身,最多有些性格差别,他们之间建立了依附关系。大混子和朋友们家庭出身悬殊,性格各异,建立了正常交友关系。如果单从这就推断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影响未免太武断。虽然从大概率上看,生活在底层的孩子建立正常社交关系更困难,条件优越的孩子要好许多,但这一规律只适用于好和差两个极端。那些能被我们立刻捕捉到特点的孩子是少数,他们背后对应的家庭也是少数。

摘要:混子的江湖。

最后,为什么大混子不挑事、不欺负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混子不需要通过欺弱来图强。大混子结交朋友是因为爱交往,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图个开心,没什么暴力目的。欺负人这种事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满足感或者好处,他们也看不上这种行为。

先看小混子圈,不说他们是不是骨子里就坏,真实状况是他们做坏事被默许了,被旁观的同学,也被那个受欺负的同学默许了。没有任何力量约束意味着,干坏事的时候没人告诉他们那是坏的、不对的,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还很可能在小群体里被鼓励。其实挑头的永远是少数,跟在后面的那些孩子大部分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干什么。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直到在操场上认识了一个大混子,那人对他说“以后有什么事找我”,他才有了反击能力。翻身之后他故意挑逗之前欺负过他的人,问他“你不告老师?”,那人摇头。他反过来告诉那人“你要学会用法制惩罚我”。后来,他多次被班主任当众羞辱嘲笑,周边的大混子们会宽慰他。可他心里明白,大混子们背后都有家里撑着,而他没有。从小就一直在努力摆脱被别人主宰的他,逃过了被欺负,却荒废了学业,拼音和英语字母都还混成一团。眼看着学习已经跟不上,他努力寻找自己能做的事情,当明星、看书、自学等等,却因为没人引导,总是一次次掉进同样的陷阱。

于是,校园里有了这样的秩序:小混子收小弟,招惹普通人,欺负老实人,和其他小混子碰撞。然后使得一批学生被学校保护起来,一批学生和大混子们联合起来,剩下的学生就游荡在欺凌不断的“蛮荒”世界。一个八年级的男孩告诉我们,“混混圈是个循环,只要小混子们欺负人,就会有人慢慢变成大混子。之前的大混子不干了,又会有新的大混子产生”。其实混混圈在全校的影响力、内部暴力程度和游戏规则,与当地社会环境、社会管理、学校管理都有关系。不过在一般中部县城,应该大都和这个学校相近。

02 混混圈的秩序

混混圈并非有意组织,产生怎样的秩序取决于学校管理和孩子之间的互动。

以这个学校为例,做白日梦的是老实人,挑事和看戏的是混子。老实人和混子一起构成了混混圈。混子分三类,大混子、一般混子和小混子。大混子不欺负老实人,小混子是欺负老实人的主力,一般混子不带头欺负人,但会凑热闹。大混子和小混子之间界限清晰。比如我调研的一个班,一共75人(女25,男50)。男生中有20个左右和混混圈搭边,其中3个是全校有名的大混子,他们周边围绕着7、8个一般混子;2、3个年级有名的小混子,周边围绕着7、8个小混子;2个是全班默认的老实人。大混子圈盘踞在教室前门口,小混子圈盘踞在对角线的教室角落,老实人在教室中后排。

先看学校。请家长和劝退虽然管用,但很被动。小混子欺负的大多是老实人。老实人不说,同学们不说,老师自然不知道。除了打人,小混子还会干很多事,比如威胁、勒索、辱骂、嘲笑、捉弄等。这些事老师更难发现,同学们更不会多说。就算被老师发现,最多批评教育几句。事实上,学生多老师少,课业压力大,放孩子们自由活动风险太高,要组织能覆盖每个同学的课外活动压力又太大。所以,严格纪律、限制活动这种粗放管理才最优。其实,学校不出事已经非常不错,精细化管理谈何容易。

不幸碰上小混子,大多数普通学生都会告老师。有点势力的会自己解决。认大哥学着变坏也算是一种办法。但是,偏偏就有一批老实人,他们不敢告老师也不敢反抗,一味逆来顺受,最后甚至成为出气筒,仿佛可以被任何人随意对待。同学们就看着这些发生在眼前,老师管不到,普通学生帮不了,大混子懒得掺合,一般混子有时还跟着戏弄。这些老实人总是“不想把事情闹大”,自己打又打不过,越反抗越挨打,告老师更会被打,还不如让他们折腾完算了。其实但凡老实人能想开点、主动点、强硬点就不会这样,多交几个朋友,胆子放正告老师,态度放硬划清边界,没什么可怕的。可他们做不到。除了顺受,他们好像不知道有其他解决办法。

04 这一代孩子

学习之外的隐性时间看上去没有意义,却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其实大部分都要靠潜移默化。环境不对,学坏很容易。混混圈的孩子,恰恰反映了那些影响他们行为的隐性问题。

跟着头头们混的10来个孩子:普通家庭。选择跟谁玩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座位坐在一起;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比如性情相投。跟大混子玩的更看重聊得来、玩得来,比如打一场球。跟小混子玩的更多以干坏事为乐,比如搞恶作剧、欺负人等。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01 混日子的孩子和他们的圈子

对学不进去的孩子来说,上学和坐牢没什么差别。他们无所事事,又不能为所欲为,大把的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打发。上课的时候走神睡觉搞小动作,下课的时候放松放松,学校基本就是养身体的地方。他们不像好学生,是学校的红人,有目标有事做;也不像普通生,努努力学业还有希望,课外看看小说打打游戏就打发了。让这些“吊车尾”的孩子干什么都可以,就是别提学习,学不好,也不想学,他们不喜欢看文字,用手机基本都在刷视频和段子。就是他们,每天都在混日子。

问题在哪?1.农村孩子普遍有留守、转学经历,从小成长在分离、流动的环境中。2.进城上学。原本就和父母分离的孩子又脱离了乡村,彻底失去熟人社会保护,很小就要独自面对高度不确定的陌生世界。3.公立教育滑坡。4.长期没有分级的网络环境,充斥着大量超出孩子承受和认知能力的信息。5.资本主导的消费娱乐文化下,大量信息都是为了造流量赚快钱,质量堪忧。

03 社交的习得

混混圈展示了两种交往方式,一种是正常交友,另一种是建立依附,反映出不同孩子怎么去建立关系。这些孩子有哪些特点?还是以调研的班为例:

3个大混子:小富二代,三人的父母都在县城做着不小的生意,穿潮牌、换手机、逛酒吧是他们的常态。为人低调,从不炫富,除了几个亲近朋友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其他人并不知道。其中之一是传说中扛全校的老大。

其次,恃强凌弱常常表现为一群孩子欺负一个孩子。这种现象非常类似于乌合之众的规律。孩子们结成群体后,一个人不敢做的事情,一伙人在一起就敢做,比如群殴老实人、捉弄女生等等,仗势欺人可以很轻松就实现。不仅如此,在群体中,原来胆小怕事的人会变得张扬跋扈惹是生非,被欺负过的人则会反过来欺负别人。只要有人带头,这些孩子很容易就群起而攻。而这些带头的孩子,往往是最依赖群体的人。不论出于何种原因,他们离不开群体带给他的安全、认可、温暖、荣耀,甚至纵容。

因为烦就集体动手,事后再用别人都这样来自我免责,就在这样一次次的欺负中变成了这些孩子朴素的逻辑。坏事干多干顺手了也不觉得那是坏事,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理所当然。从受害者的角度看,被欺负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后来也没能学会自己努力摆脱,忍受欺负倒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好像自己活该似的。于是,对其他人来说病态又恶劣的一种互动,对小混子和老实人来说反而成了常态。久而久之,他们对关系的感受和认知,对建立关系的习得,也就在这种无名之恶中完成了。

微信图片_20200315174139.jpg

于是,在学校和老师看不到管不到的混混圈,暴力和欺凌就成了孩子头顶的乌云。小混子为非作歹,大混子以暴制暴。呼朋唤友聚集起来的大混子,和乌合之众聚集起来的小混子之间常有摩擦,构成了中学校园里一幅特别的景象:来的时候气势汹汹,最后散的不明不白。其实暴力大多是虚张声势,好发现也好控制,真正严重的问题是欺凌。

3个小混子:普通家庭出身,最多算是农村里条件比较好的,比如父母在乡镇做小生意,没什么特别之处。他们没什么钱,周末放假最多也就是三五成群在街上晃一晃。这几个孩子非常皮,群殴寝室同学,欺负老实人的就是他们。

微信图片_20200315174134.jpg

小混子们内部有大哥小弟关系,小弟每周给大哥交30元。这种关系的建立很偶然,长得高高大大的随便堵一个瘦瘦小小的,就可以暴力威胁。“你,过来,认不认大哥”。如果不答应,免不了拳脚相加,顺便威胁一下不准告老师。他们三五成群,到处乱晃,只要蛮横就可以收小弟,能收几个收几个。这些小弟,有的仗着背后有人上蹿下跳,一点点小事都要找大哥。如果不小心碰到了硬钉子(性格特别硬或者直接告老师)或者大混子的人,自己反过来要被修理一顿;如果碰到软柿子,那就不捏白不捏。所以,真正干坏事的是小混子,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擦肩而过都可以是行动的理由。

2个老实人:底层弱势家庭,单亲、家庭条件差。他们相貌平平,穿着普通,实在看不出和其他同学有什么差别,沉默寡言,迷失传奇变态sf,朋友少。

也就是说,这批孩子赶上了进城和公立教育滑坡,又遇上了资本逐利不加节制的网络时代。这意味着他们原本就长期处于不安、很少被看到的内心很容易被殖民。看起来丰富自在的网络生活,更像是对年幼心灵的洗劫摧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最后,原生家庭在孩子身上留下的印记,会充分和其他社会元素碰撞,比如学校、同辈群体、网络手机、城市生活。就是在这些复杂互动中,孩子们才开始学着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然后成人。过分强调原生家庭,容易误导人们对一个个普通家庭求全责备,反而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复杂性以及家庭之外要负起责任的社会主体。应该小心。

微信图片_20200315174131.jpg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除非注明,迷失传奇私服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http://rrc.org.cn/sf/3919.html
    Copyright © 2018-2019 迷失传奇私服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