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的快餐连锁店遍布全球,“得来速”也开始被带进世界每个角落,但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像美国一样和“得来速”相处融洽:
排版 | Gloria
编辑 | 二叔公
△速度,才是决定美国人走进餐厅的第一要素 / 图虫
一语中的。
要是按我们的思路,不想做饭,就各种外卖app点起来,然后选择“无接触配送”方式就好了。
MinnPost就曾报道过,一名住在Taco Bell(塔可钟)后面的居民就不胜其扰,“凌晨2点,汽车的引擎声还没有停止。”
在他们看来,Drive-through的优点是比外卖快,便宜,自己去取也更加放心,菜单上选择也会更多。
这样之下,美国逐渐成为快餐王国。全美有近50000家快餐连锁店,美国人每年在快餐上的花费近1000亿美元,80%的美国人至少平均每个月都要吃一次。
2.The Coronavirus X-Factor for Restaurants: Drive-Through 华尔街日报,2020.3
其他合作请勾搭老艺术家 chujanfung
△夜晚,得来速车队依然在 / Flickr
美国人防疫,要靠得来速(drive-thru)?
尽管在我们看来这不算是零接触,但车内空间对美国人来说显然比较安全,属于私密的个人空间,更何况,在一些“得来速”的入口处也放置了一些洗手液。
韩国很早就开始采用“得来速”检疫,车来了,医护人员上前检测,10分钟内就能出结果:
3.Why America Loves a Drive-Through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2019.7
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在日本,虽然也有类似的速食店,还有“得来速”电话亭和“得来速”葬礼。但设计的初衷只是为了方便残障人士出行,,远远没有到成为生活一部分的程度。
△过去,这种文化方式还叫“drive in” /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在21世纪初,中国也曾尝试引入“得来速”汽车餐厅,但无奈以失败告终。
请注明九行+合作事宜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好奇:
△庆州市的一处得来速检测站。/ Wikimedia Commons
近年来,哪怕在美国本土也发起过关于“得来速”的反思:
【今日作者】
原标题:《疫情大爆发,美国人指望它求生了》
5.Fast Food Drive-Thru: A Product of the Car Culture History daily,2018.9
6.How Cars Became Dining Rooms: The History of Drive-Thrus carrentals.com,2020
一是“得来速”对空间的要求非常高。
前者合情合理,但后者似乎又能解释能通。
但随着疫情愈发严峻,美国早前宣布“社交防疫指南”要延长至4月30日,包括:避免不必要外游,避免到酒吧、餐厅,以及不要参加超过10个人的聚会,要求儿童要留在家中。
对距离把控精准的德国人,也用“得来速”采购物资。在德国各大城市的商店餐厅,都纷纷架起一块长木板,运送付了钱的货物。
那时还不叫“得来速”,而是“drive in ”,客人需要停好车,等服务员送餐,在车内吃完再开车离去。
方便是方便了,但是似乎好像缺了点什么。
西班牙最近也在为病毒中死去的人们举办“得来速”葬礼,在车上寄托追思和祝福,不过只允许3名亲人参加。
△美国人的“外出就餐”几乎和呼吸一样自然/unsplash
1955年,美国投入了全国范围的州际公路建设,在几十年来,铺设了将近48000英里的州际公路,19条横纵交错的干线贯穿了美国的城市和乡村。
△恐怕美国人看到,心脏都要随之一紧了
【今日话题欢迎留言讨论】
△很多餐厅纷纷依靠“得来速”自救/nrn.com
从公路文化到饮食里
早上8点30分,摇下车窗,来一份三明治;下午赶着见客,“得来速”一份汉堡和薯条,把车内当成餐桌,每天周而复始,就是每个美国人平凡(且肥胖)的一生。
Drive,意味着公路和汽车,是得来速得以发展的外在条件。
其实,哪怕没有这场疫情,美国人也一早离不开“得来速”了:
罐头终究会吃完,做饭又与怕麻烦的美国人格格不入。
不点外卖,美国人要“得来速”
“得来速”还面对着“深夜噪音扰民”的控诉,不少快餐店是24小时营业,汽车的噪音一直困扰着附近的居民。
△1983年,美国洛杉矶一家提供drive-thru服务的麦当劳 / INSIDER
各国纷纷设立“得来速”病毒检测站,人们用“得来速”来购买所需物资,马来西亚还用“得来速”帮一对新人举办婚礼......
特别鸣谢受访者阿德、Yumi对本文的贡献。
△1953年,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市中心与今天的对比,房子少了,路变多了 / 俄克拉荷马大学
△“drive in”,大家停车吃饭再离开 /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从表中可得,汉堡王的“得来速”速度最快,麦当劳最慢 / carrentals.com
“没有病毒,走好了您嘞!”
一名住在蒙特利公园市的居民抱怨道:“这段时间,排在餐厅外的Drive-through车队比往常多了三倍。”
同一时间,汽车上路了。
排版 | Gloria
编辑 | 二叔公
△速度,才是决定美国人走进餐厅的第一要素 / 图虫
一语中的。
要是按我们的思路,不想做饭,就各种外卖app点起来,然后选择“无接触配送”方式就好了。
MinnPost就曾报道过,一名住在Taco Bell(塔可钟)后面的居民就不胜其扰,“凌晨2点,汽车的引擎声还没有停止。”
在他们看来,Drive-through的优点是比外卖快,便宜,自己去取也更加放心,菜单上选择也会更多。
这样之下,美国逐渐成为快餐王国。全美有近50000家快餐连锁店,美国人每年在快餐上的花费近1000亿美元,80%的美国人至少平均每个月都要吃一次。
2.The Coronavirus X-Factor for Restaurants: Drive-Through 华尔街日报,2020.3
其他合作请勾搭老艺术家 chujanfung
△夜晚,得来速车队依然在 / Flickr
美国人防疫,要靠得来速(drive-thru)?
尽管在我们看来这不算是零接触,但车内空间对美国人来说显然比较安全,属于私密的个人空间,更何况,在一些“得来速”的入口处也放置了一些洗手液。
韩国很早就开始采用“得来速”检疫,车来了,医护人员上前检测,10分钟内就能出结果:
3.Why America Loves a Drive-Through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2019.7
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在日本,虽然也有类似的速食店,还有“得来速”电话亭和“得来速”葬礼。但设计的初衷只是为了方便残障人士出行,,远远没有到成为生活一部分的程度。
△过去,这种文化方式还叫“drive in” /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在21世纪初,中国也曾尝试引入“得来速”汽车餐厅,但无奈以失败告终。
请注明九行+合作事宜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好奇:
△庆州市的一处得来速检测站。/ Wikimedia Commons
近年来,哪怕在美国本土也发起过关于“得来速”的反思:
【今日作者】
原标题:《疫情大爆发,美国人指望它求生了》
5.Fast Food Drive-Thru: A Product of the Car Culture History daily,2018.9
6.How Cars Became Dining Rooms: The History of Drive-Thrus carrentals.com,2020
一是“得来速”对空间的要求非常高。
前者合情合理,但后者似乎又能解释能通。
但随着疫情愈发严峻,美国早前宣布“社交防疫指南”要延长至4月30日,包括:避免不必要外游,避免到酒吧、餐厅,以及不要参加超过10个人的聚会,要求儿童要留在家中。
对距离把控精准的德国人,也用“得来速”采购物资。在德国各大城市的商店餐厅,都纷纷架起一块长木板,运送付了钱的货物。
那时还不叫“得来速”,而是“drive in ”,客人需要停好车,等服务员送餐,在车内吃完再开车离去。
方便是方便了,但是似乎好像缺了点什么。
西班牙最近也在为病毒中死去的人们举办“得来速”葬礼,在车上寄托追思和祝福,不过只允许3名亲人参加。
△美国人的“外出就餐”几乎和呼吸一样自然/unsplash
1955年,美国投入了全国范围的州际公路建设,在几十年来,铺设了将近48000英里的州际公路,19条横纵交错的干线贯穿了美国的城市和乡村。
△恐怕美国人看到,心脏都要随之一紧了
【今日话题欢迎留言讨论】
△很多餐厅纷纷依靠“得来速”自救/nrn.com
从公路文化到饮食里
早上8点30分,摇下车窗,来一份三明治;下午赶着见客,“得来速”一份汉堡和薯条,把车内当成餐桌,每天周而复始,就是每个美国人平凡(且肥胖)的一生。
Drive,意味着公路和汽车,是得来速得以发展的外在条件。
其实,哪怕没有这场疫情,美国人也一早离不开“得来速”了:
罐头终究会吃完,做饭又与怕麻烦的美国人格格不入。
不点外卖,美国人要“得来速”
“得来速”还面对着“深夜噪音扰民”的控诉,不少快餐店是24小时营业,汽车的噪音一直困扰着附近的居民。
△1983年,美国洛杉矶一家提供drive-thru服务的麦当劳 / INSIDER
各国纷纷设立“得来速”病毒检测站,人们用“得来速”来购买所需物资,马来西亚还用“得来速”帮一对新人举办婚礼......
特别鸣谢受访者阿德、Yumi对本文的贡献。
△1953年,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市中心与今天的对比,房子少了,路变多了 / 俄克拉荷马大学
△“drive in”,大家停车吃饭再离开 /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从表中可得,汉堡王的“得来速”速度最快,麦当劳最慢 / carrentals.com
“没有病毒,走好了您嘞!”
一名住在蒙特利公园市的居民抱怨道:“这段时间,排在餐厅外的Drive-through车队比往常多了三倍。”
同一时间,汽车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