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橙黃橘綠,當五彩繽紛的秋天遇上國慶黃金周,美不勝收的不僅有美景,更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給大家帶來身心的享受與精神的激蕩。行走在大街小巷,文化氣息無所不在,家國之情縈繞心頭。不管是沉浸在光影世界裡,感受崇高的愛國情懷,還是徜徉於文博場館之中,感悟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祥和多彩的節日圖景之中,江蘇兒女滿懷深情,共同感悟黨史、禮贊祖國。
感悟黨史、禮贊祖國,是國慶期間各大場館裡文化活動的主旋律。10月3日,記者來到位於南京長江路上的江蘇省美術館(新館),觀眾經過預約、現場出示健康碼、測量體溫等流程之后,即可進入展廳觀展。步入這裡的“偉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大展巡展·南京”現場,觀眾正在有序參觀。這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主辦的書法大展,引來眾多書法愛好者和普通市民的熱追。
“我帶著父親去看了《我和我的父輩》,這是父親此生第二次走進影院。父親為單位、為家庭操勞一生,卻連花錢看電影都舍不得。趁著這次國慶檔,我帶著生病的父親看了這場電影,父親看得又哭又笑,仿佛看到了他們那一代人奮斗的影子。作為子女,我真是又欽佩、又欣慰!”美團App的購票留言區裡,一位南京觀眾的留言獲得萬人點贊。“期盼早日康復!”“願你今后每個國慶都可以陪父母去影院!”“致敬父輩,中華民族永不朽!”情感的感染、精神的接力、信念的傳承,使今年國慶檔成為一道格外動人的“精神風景”。
“國慶期間我們全家唯一的一次集體家庭活動,就是去電影院看《長津湖》!”10月3日晚,南京寧海中學初三學生屠睿軒在QQ空間裡晒出了4張電影票,,並配上了一段文字。“我也看了!”“很燃!”小伙伴們紛紛留言。
《長津湖》中,一直堅守長津湖畔1071.1高地東南側小高嶺陣地的楊根思,打退敵人7次進攻后,扛起炸藥包沖向敵人,用生命踐行了“人在陣地在”的錚錚誓言。“這是咱們江蘇的英雄楊根思!是新中國第一位特等功臣!”許多江蘇觀眾走進影院后,發現了這一處細節。楊根思連第18任連長翁海林告訴記者,與楊根思對戰的美軍陸戰第一師是美軍王牌中的王牌,成立以來從無敗績,在長津湖戰役中更是出動了十多架飛機、幾十門大炮,對小高嶺陣地狂轟濫炸。“可是我們這一方,大的土豆戰士一人一個,小的一人兩個,是楊根思所在三連斷糧幾天后得到的唯一補給﹔楊根思犧牲后,戰友們在樹枝上找到的一條腿,是烈士留下的唯一的身體組織……”翁海林痛心地說。10月2日,翁海林特意帶著楊根思連的4名泰州籍退役老兵,到影院觀看《長津湖》,“老連長犧牲了,但楊根思連一直當尖兵、打頭陣,搶險救災、保家衛國,把英雄的名字牢牢刻在心上!”
雖然是鄉間演出,但是江蘇梆子劇院依然派出了“最強團隊”。“這次來沙庄,由梅花獎獲得者燕凌親自帶隊、上台表演,多位國家一級演員、二級演員登台演出。”孟國棟說,這兩天溫度高,演員在鄉間露天演出,不像劇場裡有空調,還要穿著厚厚的戲裝,的確很辛苦。“但是看到觀眾那麼熱情高漲,我們肯定把最好的東西展現出來,回報親愛的父老鄉親。”
“豐縣不愧是‘戲窩’!這裡的觀眾非常喜歡梆子戲,咱們這次來演出,反響非常好。”江蘇梆子劇院副院長孟國棟告訴記者,這次劇團為鄉親們帶來了傳統劇目《穆桂英挂帥》、根據蒲鬆齡所作同名俚曲改編的《牆頭記》,以及反映徐州黨團組織誕生歷史的大型原創梆子戲《曙光》、獲多項大獎的淮海戰役支前題材現代戲《母親》等劇目,同時還匯集了舞蹈、魔術、相聲、小品等綜藝演出,讓鄉親們過足戲癮。
“中國漢字是最美的!”現場,邳州市明德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提天佑正在認真欣賞書法作品。他告訴記者,自己從一年級就開始學寫書法,是一名小小書法愛好者。聽說了這次大展后,媽媽特地帶著他來到南京觀展學習,一睹全國書法名家的風採。現場,兩位結伴來觀展的南理工退休老教師,86歲的方貽宏、85歲的羅榮,則顯得意氣風發。方貽宏欣喜地告訴記者,自己一輩子從事軍工研究,退休后是一名書法愛好者,從這些作品裡感受到百年黨史的震撼歷程,也更加為當前中國的繁榮富強而自豪。
“燃料是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東西火箭是為了夢想、拋棄自己的東西生命是用來燃燒的東西死亡是驗証生命的東西宇宙,是讓死亡渺小的東西……”電影《我和我的父輩》中,出自章子怡導演篇章的一首小詩,被觀眾紛紛轉發,直呼“破防”。整部電影緊扣“代際故事”展開家國敘事,通過“父輩”與“子輩”之間愛國精神的傳承,再現無數中華兒女為民族復興前赴后繼的感人故事和時代記憶。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帶著父母一起觀看《我和我的父輩》,成了這個假期許多成年子女致敬父輩、孝順父母、傳承信念的方式。
原標題:賞文化,移步換景處處“有戲”
處處好戲連台,
“我馬上要出差,全家團聚時間不多﹔弟弟面臨升學,功課壓力也比較大。盡管這樣,弟弟還是提議全家來看《長津湖》。”屠睿軒的哥哥告訴記者,去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央視制作了一系列節目,來反映這場“立國之戰”,弟弟陸陸續續看了很多期節目,對這段歷史燃起了濃厚的興趣,“以前他隻知道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在美軍的制空權下,光是跨過鴨綠江作戰都像取經般艱難。看電影的過程中,他一直沉默,不像平時那樣嘰嘰喳喳,我想他的心靈一定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9月29日起試運行的蘇州博物館西館一開放就遇到黃金周,每天一萬人的預約客流考驗著博物館的運維能力。這裡有蘇州第一個通史展,有蘇作工藝展,還有國際合作展,首期展出了267件自大英博物館借展的古羅馬文物,展期長達一年,創了中國博物館借展的紀錄。
本報記者 顧星欣 王宏偉 馮圓芳
沉浸式體驗,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運之河”數字體驗廳內,水在環形的屏幕和地面的投影上流動、變幻,人群中發出“哇”的驚嘆,有年幼的孩子蹲下或坐下,試圖去抓腳邊游動的數字之魚。船兒挂著白帆在波浪中搖晃、紅桃綠竹在河岸邊隨風擺動、剎那間所有的荷花都開放……運河之美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如夢似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