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审批制度改革,将属于中介服务的职能从政府部门转移到社会,鼓励发展多种经济类型的中介组织。加强对中介服务市场的管理,严格准入制度,开展对中介组织的诚信评级,形成规范的市场运作机制。注重培育法律、会计、审计、公证、代理、经纪、拍卖、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标事务、质量检测、工程咨询、资产评估、资信评估等中介机构。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人才,推动中介服务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计划生育
(五)房地产业。
(二)高清晰度数字视听产品。
建设覆盖华南、辐射全国的数据服务中心,开发经济、科技、教育、地理、文娱等各类数据库,发挥政府信息资源优势,组织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上网,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促进数据库制作、电子出版、网络资源开发服务等信息内容业全面快速发展。
工业主要布局在东南部各园区,形成专业化和集中度较高的重点工业基地。立足现有工业园区,根据行业特点和环境保护要求,加强统一规划,促进园区规模化、专业化。重点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新建项目和搬迁项目分类进入各工业园区;完善新城区工业布局,鼓励老城区工业迁入市中心区外围工业园区。中心城区主要发展食品加工、服装加工、工艺美术品制造、旅游用品生产等都市型工业。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发展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完善中心城市大服务业体系,努力提升区域工业基地的功能,加速形成都市型农业,按照“三、二、一”方针整体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要求,认真规划、设计、建设和完善以道路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城市的承载和辐射能力。
一、区域性经济服务中心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和活跃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等大众文化,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培养市民的文化鉴赏能力和参与能力,鼓励开展各种民间集藏和文艺创作活动。开辟新的文化娱乐市场,吸引各类文化团体巡回演出。定期举办大型文艺汇演、音乐会、书画展览、民族风情展示和民族体育表演,满足市民对东西方多元优秀文化的欣赏需求。
第九章 规划布局
(四)积极发展建筑业。
加快对重点技术领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促进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培育一批高新技术核心产品、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重点支持发展软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光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因芯片、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和诊断试剂、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制品、医药生物材料等生物技术;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新材料技术;中成药生产和中成药提取分离纯化新技术、中成药生物技术、中药新型剂等中药现代化技术。以软件、生物医药为突破口,形成以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中药现代化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使之成为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发展东翼大组团(黄埔-新塘-荔城地区),强化制造业基地功能: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以黄埔和增城为腹地,积极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工业、港口运输业、仓储业,以及休闲观光和特色农业。
(二)网络服务中心。
加快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步伐,促进技术研究开发面向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改进科技成果鉴定办法和科技奖励分配制度,建立市场化的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快建设多层次的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创新。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支撑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科技信贷投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风险资本与知识资本的结合,壮大风险投资基金,发挥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示范、催化作用,吸引境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引导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二板市场。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建立规范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企业运行机制。
一、总体思路
优化创业环境,激励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基地、科技成果集散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第十五章 教育发展
二、第二产业
二、技术创新主体
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创新劳动、人事、教育培训制度,形成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利于创业的社会氛围。完善人力资源积累与开发机制、培养与选拔使用机制、引进与流动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互动体系,强化广州在人力资源聚散、培养、配置、服务等方面的中心功能,满足自身及珠江三角洲乃至全省其他地区的人才需求。逐步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国际化和产业化,建立人才保护制度,完善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制。
(六)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市。
第四章 信息产业发展
第二十三章 文明创建
千方百计壮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通过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批与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精尖技术人才。通过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改革职称评聘、收入分配、户籍管理、专家选拔等制度,拓宽接收高校毕业生、引进国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优秀人才的渠道,明显提高两院院士、技术学科带头人、博士后研究人员、留学归国创业人员的比例,使广州成为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不断扩大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优秀专家队伍。
三、医疗保健
建设广州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和宽带多媒体校园网,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广州教育信息网络,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教育服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完善人才资源开发信息系统。
增创现代化中心城市文明建设新优势,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发挥广州在全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广州在资金融通、市场流通、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人力资源、科技资源、教育培训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强化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资金流、物流、人流、信息流集散枢纽作用,不断增强对外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在广州设立总部、分支机构、研究开发中心,或投资设厂,进一步发挥广州在区域内对信息沟通、投资决策、科研开发、产业配置、生产组织等方面的聚合作用。
按照"统筹规划,互联互通"的思路,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宽带主干网、基本业务网和宽带接入网三大网络,增强广州"信息高速公路"主枢纽的地位。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十五”期间要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完成好以下主要任务:
(五)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区服务网络,不断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改善市民的生活和创业环境,全面提高民生质量。
以建设国际文化名城为目标,优化文化人才的培育和凝聚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影响的作家、艺术家、书画家、音乐家和名记者、名演员、名运动员;大力发展芭蕾、雕塑、影视等现代特色艺术,弘扬粤剧、杂技等传统优势艺术,不断推出名剧、名著、名曲、名书画作品等文化艺术精品,推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艺术作品;积极举办国际性文化展览和艺术节,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交流。
(一)软件产业基地。
一、综合交通网络
第十四章 科技创新
三、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四、学前、初等和中等教育
三、第三产业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宣传教育,积极建设科普园地,,促使热爱科学、钻研技术、尊重人才蔚然成风,破除封建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加快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促进金鹏集团、南方高科等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重点发展移动交换机、基站及基站控制器、数字移动通讯手机,尽快树立起品牌形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四)教育、人才信息化工程。
(三)强化技术创新服务。
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通过引进技术、吸引外资或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设计和生产,尽快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开发、生产能力。
二、跨国经营
三、城市景观构架
加快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科学园、南沙资讯科技园、黄花岗信息园等软件园区建设,以及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软件和信息工程招投标及软件展示交易服务中心等配套环境建设,通过实施软件品牌战略和人才工程,在网络管理、信息安全和电信、金融、财税、教育等应用软件领域尽快形成较强的发展优势。
开发种子技术和种养技术,加速品种更新,提高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向多样化、精品化、品牌化和专用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突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优质米和蔬菜业、水果业、花卉业、禽畜及奶业、水产业、林业、种子种苗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微生物农业。配合建设山水生态城市和居民消费模式转型升级的需要,努力发掘农业资源的生态、文化、教育、旅游等功能,建设一批生态农业园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及具有休闲、度假、观光功能的农业基地,促进农业功能开发从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态、生活、创汇复合型转变,使广州农业成为全省乃至华南地区的示范产业。
二、以信息技术武装服务业
发展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严格执行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公交优先,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发展清洁能源汽车,控制并逐步减少城区摩托车保有量。
以“广东光谷”为依托,引进著名跨国公司和国际性研究开发机构,加快建设广州光电子产业基地。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核心产品及技术,建设一支研究开发队伍,促进光电子技术产业化,尽快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珠江三角洲为腹地的国际性光电子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基地。
一、社区建设
以增强数据、网络、咨询三大区域性服务中心功能为重点,扩大邮电通信业、广播电视业发展规模,拓展信息网络、信息咨询业服务领域,加速发展信息内容业。力争到2005年,广州成为全国现代信息服务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第八章 区域合作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中心功能,发展中外优秀文化兼容并蓄、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和谐融合的文化体系,把广州建设成为华南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紧密加强与省内各地的经济合作。从区域经济的有效合理性出发,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与珠江三角洲其它城市着重在特有资源共享、基础设施衔接、产业布局配套、市场体系对接、管理法规协调、环境整治配合、人才培训交流等方面,形成广州都市圈经济协作区,突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功能整合、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总体优势。借助资源配置枢纽功能,加强对粤北山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援助,扩大对粤东粤西两翼地区的市场开拓和生产性投资。
保护“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广场”城市传统中轴线,逐步建设“燕岭公园-铁路东站-中信广场-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琶洲岛-海心沙新客运港”城市新中轴线。整治美化珠江两岸,建设风光旖旎的珠江风景旅游河段;综合规划沿江出海口岸线,解决好人文景观、河港生产运输岸线与自然风光的融洽和谐;形成城市中轴线与珠江构成的“一横两纵”城市景观构架。调整林份结构,建设绿化休闲带,增强白云山自然生态功能;充分借助云山、珠水、滨海特色,重点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构筑城市新景观,增加视觉兴奋点,提升城市文化艺术品位。
把握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的方向,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强数字视听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高清晰度数字彩电及相关产品的研制和生产。
抓紧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和领导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竞争上岗、在职培训及奖惩制度,优化各级公务员年龄、学历、知识结构,通过继续教育、出国培训、岗位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公务员文化素质、政策和业务水平以及对外交往能力,树立有理想抱负、有现代专业知识、廉政勤政的公务员队伍整体形象。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公务员的待遇。全面优化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知识、年龄结构,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统揽全局、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大力培养年轻的复合型领导人才。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群众,牢固确立共同理想和信念,建立和完善具有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坚持倡导科学进步、文明健康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加强创业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伦理观念建设,增强市民的忧患意识和锐意进取能力,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理论宣传工作,加大对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力度。
(三)改造提高传统优势产业。
大力推进科技兴贸,优化出口企业、出口商品和出口市场结构,积极扶持一批被列入全国科技兴贸重点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建设一批有名牌商标和品牌效应的出口生产基地。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实行进出口经营资格审核登记制,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设立出口保险基金,完善出口信贷保险制度,提供市场需求信息,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博览会,扩大对新兴市场和远洋市场的出口。办好广州出口加工区,全面提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贸易水平。
除非注明,迷失传奇私服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http://rrc.org.cn/sf/6218.html